简体
启德历史及园区发展

启德历史及园区发展 1

启德历史
1900年前
启德历史
1920年代
启德历史
1940年代
启德历史
1950年代
启德历史
1970年代
启德历史
1980年代
启德历史
1990年代
启德历史
1930年代
启德历史
1960年代
园区发展
2012
园区发展
2018
园区发展
2019
1
1
M-wip 2025
M-wip 2025
Milestones
testing
1279年前
1810至1875年
1914至1925年
1925至1930年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至1996年
1998年
1930年代
1960年代
2012
11
2018
12
2019
04
M-wip 2025 1
M-wip 2025 1
Testing
 

直至宋代的九龙城

 

启德体育园位于历史悠久的九龙城区,除了推动运动文化及提供优质的社区体育设施,也担当着连系古今的角色。
 
九龙城的早期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及南越时期,当时九龙湾沿海一带设有大片盐田。到了南宋初期,九龙东部临岸——即现时九龙城、尖沙咀、土瓜湾以至将军澳一带,更设有官富盐场。
 
细说九龙城与宋代的深厚渊源,莫过于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是和弟弟卫王赵昺为逃避元军追杀,南逃至九龙城这个南方小岛驻跸数月并建立行宫。为纪念此事,人们于名为“圣山”的小山丘上的一块巨石上,刻上“宋王台”三字。 《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石碑现存于马头涌道与宋皇台道交界的宋王台花园里。
 
(图片鸣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清朝治下的海防据点

 

九龙城的战略性位置使其成为清朝的军事要塞。
 
清朝嘉庆年间,清政府为对抗海盗的威胁,将于康熙年间建设在佛堂门的炮台移至临岸的九龙城(时称九龙寨)。该炮台终在1811年(嘉庆十六年)建成,成为九龙寨的海防据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岛割让予英国。九龙的位置变得日益重要,故清廷于1847年将炮台扩建成九龙寨城,寨城内更建有衙署及兵房。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再败。清政府割让现今九龙界限街以南的地区,惟九龙寨城衙门仍可如常运作。
 
1871年,为保障财政收入及打击鸦片走私,清政府在九龙湾海旁设九龙城税关,对鸦片等货物征收进口税。
 
1873至1875年间,由于税关缉私船和九龙寨城的水师船有停泊需要,清政府建造了一个石桥码头,取名为“龙津石桥”。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龙津石桥成为经水路通往九龙寨城的交通要道。
 
(图片鸣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启德土地的诞生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量内地移民涌入香港。华商何启及区德等人锐意发展住宅项目,及后向港府申请在九龙湾沿岸(现约为太子道东及观塘道一带)向南填海约二百亩,以应付房屋需求,并且吸引因内地局势南下的富裕华人在港定居。
 
1914年何启离世,与政府磋商的工作由其他华商接手;填海工程则由以何启和区德命名的启德营业有限公司进行。
 
这项工程分三期进行,首期工程始于1916年,并于1920年完成兴建二百座洋房,名为启德滨。
 
第二期工程始于1921年,随后数年,香港接连爆发多次的工人运动,包括1925年粤港大罢工,驱使许多工人离港返乡。大众对启德滨计画的反应冷淡,加上环境不稳定及经济衰退等因素,使第二期工程被迫停止。
 
(图片鸣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最初的航空应用

 

虽然启德滨项目就此停工,但却促成了香港航空业发展的契机。
 
1920年代,水上飞机非常流行,首期填海工程明渠以东的空置填地因而受到各国飞行先锋青睐。
 
1924年,美国机师哈利·亚弼(Harry Abbott)在启德试飞双翼机;次年1月,他向启德营业有限公司租下部分空置土地,开办飞行学校,惟该校因营商困难于同年结束。
 
那时港府正物色土地建立空军基地。由于启德能提供一片罕有的平整土地,加上九龙湾海面平静,岸边又设有水上飞机用的起落架,故空军用地选址于此。 1927年港府向启德营业有限公司购入填海用地,并接手余下的填海工程。
 
(图片鸣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早期扩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占领香港,因军事及运输所需而扩建原本被轰炸的机场,期间夷平了启德滨及九龙寨城附近多条村落。此外,九龙寨城的石墙被日军拆除,宋王台石碑所处的圣山亦被炸毁,以取得的石块铺设新跑道。
 
龙津石桥亦因填海及机场扩建而被埋。
 
1945年战争结束后,各国航空科技和商业航空发展神速,政府开始着手重建启德机场及兴建多个永久设施,以应付需求及促进经济增长。
 
(图片鸣谢:政府新闻处)
 
 

香港首个国际机场

 

1954年,政府通过了一份发展总纲计划,在启德机场进行大型扩建,包括兴建一条新跑道和一座新客运大楼,以应付现代喷射客机所需,还有日益频繁的航空活动。九龙湾海岸因此展开了填海工程。
 
新跑道名为「13/31跑道」,其开幕礼于1958年9月举行。启德机场亦正式命名为香港国际机场。
 
(图片鸣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世界闻名的13/31跑道

 

1975年,为应付31家经营抵港航班的航空公司在长途飞行方面的需求,13/31跑道最终被延长至3,390米。
 
13/31跑道因机场附近山高楼多的地理环境,故长踞“全球最具挑战性跑道”之列。
 
(图片鸣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计划搬迁


1980年代,香港经济持续蓬勃发展,启德机场踏入全盛时期。启德机场不仅是九龙的地标,也在香港担当全球金融枢纽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客运及货运升降量大增,加上原来的单一跑道有限时升降的规限,香港需要一个新的机场,以应付未来发展。

启德机场预料在1990年代中期完全饱和。到了1989年,政府宣布在大屿山西北面的赤鱲角兴建新机场(即香港国际机场现址)。

(图片鸣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机场最后岁月


启德在新机场启用前继续在原址上扩展:1990年代初空运货站二号大楼启用,东停机坪在原地完成扩建。 

1996年,启德的国际客运量是全球最繁忙机场的第三位;而在国际货运吞吐量方面,更属全球之冠。

 (图片鸣谢:政府档案处)

再见启德机场


启德机场于1998年7月关闭。位于赤鱲角的新香港国际机场于同月正式启用。

(图片鸣谢:政府档案处)

启德腾飞


1930年,启德的飞行设施基本完成。由于民航业务在国际间愈趋重要,港府开始增设民航设备,为启德日后发展成为香港航空枢纽奠定了基础。

1936年3月24日,首架民航客机“ 多拉多”从马来西亚槟城飞抵香港。

(图片鸣谢:民航处)

市区急速发展


往后多年,九龙半岛因填海工程及城市发展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位于市郊的「启德」逐被密集的楼房包围。同时,启德机场不断扩建。

(图片鸣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技术可行性研究


2012年11月5日,民政事务局完成在启德兴建多功能综合体育园区的初步技术可行性研究。此项目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6年首次提出,是启德机场旧址重建计划中的重点项目。

项目合约获批


经公开招标项目后,启德体育园有限公司获批项目合约。

启德体育园施工


启德体育园开始施工。

M-wip 2025 1

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