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啟德歷史及園區發展

啟德歷史及園區發展 1

啟德歷史
1900年前
啟德歷史
1920年代
啟德歷史
1940年代
啟德歷史
1950年代
啟德歷史
1970年代
啟德歷史
1980年代
啟德歷史
1990年代
啟德歷史
1930年代
啟德歷史
1960年代
園區發展
2012
園區發展
2018
園區發展
2019
1
1
M-wip 2025
M-wip 2025
Milestones
testing
1279年前
1810至1875年
1914至1925年
1925至1930年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至1996年
1998年
1930年代
1960年代
2012
11
2018
12
2019
04
M-wip 2025 1
M-wip 2025 1
Testing
 

直至宋代的九龍城

 

啟德體育園位於歷史悠久的九龍城區,除了推動運動文化及提供優質的社區體育設施,也擔當著連繫古今的角色。
 
九龍城的早期歷史可追溯至漢代及南越時期,當時九龍灣沿海一帶設有大片鹽田。到了南宋初期,九龍東部臨岸——即現時九龍城、尖沙咀、土瓜灣以至將軍澳一帶,更設有官富鹽場。
 
細說九龍城與宋代的深厚淵源,莫過於南宋末年,宋端宗趙昰和弟弟衛王趙昺為逃避元軍追殺,南逃至九龍城這個南方小島駐蹕數月並建立行宮。為紀念此事,人們於名為「聖山」的小山丘上的一塊巨石上,刻上「宋王臺」三字。《九龍宋皇台遺址碑記》石碑現存於馬頭涌道與宋皇臺道交界的宋王臺花園裡。
 
(圖片鳴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清朝治下的海防據點

 

九龍城的戰略性位置使其成為清朝的軍事要塞。
 
清朝嘉慶年間,清政府為對抗海盜的威脅,將於康熙年間建設在佛堂門的炮台移至臨岸的九龍城(時稱九龍寨)。該炮台終在1811年(嘉慶十六年)建成,成為九龍寨的海防據點。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香港島割讓予英國。九龍的位置變得日益重要,故清廷於1847年將炮台擴建成九龍寨城,寨城內更建有衙署及兵房。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清軍再敗。清政府割讓現今九龍界限街以南的地區,惟九龍寨城衙門仍可如常運作。
 
1871年,為保障財政收入及打擊鴉片走私,清政府在九龍灣海旁設九龍城稅關,對鴉片等貨物徵收進口稅。
 
1873至1875年間,由於稅關緝私船和九龍寨城的水師船有停泊需要,清政府建造了一個石橋碼頭,取名為「龍津石橋」。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龍津石橋成為經水路通往九龍寨城的交通要道。
 
(圖片鳴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啟德土地的誕生

 

1911年辛亥革命後,大量內地移民湧入香港。華商何啟及區德等人銳意發展住宅項目,及後向港府申請在九龍灣沿岸(現約為太子道東及觀塘道一帶 )向南填海約二百畝,以應付房屋需求,並且吸引因內地局勢南下的富裕華人在港定居 。
 
1914年何啟離世,與政府磋商的工作由其他華商接手;填海工程則由以何啟和區德命名的啟德營業有限公司進行。
 
這項工程分三期進行,首期工程始於1916年,並於1920年完成興建二百座洋房,名為啟德濱。
 
第二期工程始於1921年,隨後數年,香港接連爆發多次的工人運動,包括1925年粵港大罷工,驅使許多工人離港返鄉。大眾對啟德濱計畫的反應冷淡,加上環境不穩定及經濟衰退等因素,使第二期工程被迫停止。
 
(圖片鳴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最初的航空應用

雖然啟德濱項目就此停工,但卻促成了香港航空業發展的契機。
 
1920年代,水上飛機非常流行,首期填海工程明渠以東的空置填地因而受到各國飛行先鋒青睞。
 
1924年,美國機師哈利·亞弼(Harry Abbott)在啟德試飛雙翼機;次年1月,他向啟德營業有限公司租下部分空置土地,開辦飛行學校,惟該校因營商困難於同年結束。
 
那時港府正物色土地建立空軍基地。由於啟德能提供一片罕有的平整土地,加上九龍灣海面平靜,岸邊又設有水上飛機用的起落架,故空軍用地選址於此。1927年港府向啟德營業有限公司購入填海用地,並接手餘下的填海工程。
 
(圖片鳴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早期擴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佔領香港,因軍事及運輸所需而擴建原本被轟炸的機場,期間夷平了啟德濱及九龍寨城附近多條村落。此外,九龍寨城的石牆被日軍拆除,宋王臺石碑所處的聖山亦被炸毀,以取得的石塊鋪設新跑道。
 
龍津石橋亦因填海及機場擴建而被埋。
 
1945年戰爭結束後,各國航空科技和商業航空發展神速,政府開始著手重建啟德機場及興建多個永久設施,以應付需求及促進經濟增長。
 
(圖片鳴謝:政府新聞處)

香港首個國際機場


1954年,政府通過了一份發展總綱計劃,在啟德機場進行大型擴建,包括興建一條新跑道和一座新客運大樓,以應付現代噴射客機所需,還有日益頻繁的航空活動。九龍灣海岸因此展開了填海工程。

新跑道名為「13/31跑道」,其開幕禮於1958年9月舉行。啟德機場亦正式命名為香港國際機場。

(圖片鳴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世界聞名的13/31跑道

 
1975年,為應付31家經營抵港航班的航空公司在長途飛行方面的需求,13/31跑道最終被延長至3,390米。
 
13/31跑道因機場附近山高樓多的地理環境,故長踞「全球最具挑戰性跑道」之列。
 
(圖片鳴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計劃搬遷


1980年代,香港經濟持續蓬勃發展,啟德機場踏入全盛時期。啟德機場不僅是九龍的地標,也在香港擔當全球金融樞紐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隨著客運及貨運升降量大增,加上原來的單一跑道有限時升降的規限,香港需要一個新的機場,以應付未來發展。

啟德機場預料在1990年代中期完全飽和。到了1989年,政府宣布在大嶼山西北面的赤鱲角興建新機場(即香港國際機場現址)。

(圖片鳴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機場最後歲月


啟德在新機場啟用前繼續在原址上擴展:1990年代初空運貨站二號大樓啟用,東停機坪在原地完成擴建。 

1996年,啟德的國際客運量是全球最繁忙機場的第三位;而在國際貨運吞吐量方面,更屬全球之冠。

(圖片鳴謝:政府檔案處)

再見啟德機場


啟德機場於1998年7月關閉。位於赤鱲角的新香港國際機場於同月正式啟用。

(圖片鳴謝:政府檔案處)

啟德騰飛


1930年,啟德的飛行設施基本完成。由於民航業務在國際間愈趨重要,港府開始增設民航設備,為啟德日後發展成為香港航空樞紐奠定了基礎。

1936年3月24日,首架民航客機「多拉多」從馬來西亞檳城飛抵香港。 

(圖片鳴謝:民航處)

市區急速發展


往後多年,九龍半島因填海工程及城市發展而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位於市郊的「啟德」逐被密集的樓房包圍。同時,啟德機場不斷擴建。

(圖片鳴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技術可行性研究


2012年11月5日,民政事務局完成在啟德興建多功能綜合體育園區的初步技術可行性研究。此項目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6年首次提出,是啟德機場舊址重建計劃中的重點項目。

項目合約獲批


經公開招標項目後,啟德體育園有限公司獲批項目合約。

啟德體育園施工


啟德體育園開始施工。

M-wip 2025 1

Testing